从国际顶刊到实验室:闪蒸焦耳热助力科研院校探索新方向

  • 发布时间:2025.08.22
  • 作者:wemaxnano

引言

在材料科学、环境工程与能源循环利用的研究中,研究人员长期面临一个共同难题:如何在有限的能耗下,快速、高效地制备新型材料或分解复杂废弃物

传统的热处理手段,例如管式炉、马弗炉,在科研中依然常见,但它们存在天然的瓶颈:

升温和降温速率慢(通常仅 0.1–10 K/s);

热传导依赖炉壁和空气,效率低;

能耗高,操作周期长;

很难实现对纳米尺度材料的精准结构控制;

对某些“难处理”的物质(如全氟化学品、光伏废弃物)几乎无能为力。

近年来,闪蒸焦耳热(Flash Joule Heating, FJH)逐渐进入学界视野。这一方法最早因石墨烯的快速合成而受到关注,如今已扩展至金属玻璃、合金、半导体、陶瓷、环境污染物处理 等多个领域。

其核心特征在于:

毫秒到秒级即可将样品加热到 2000–3000 ℃

冷却速率高达 10⁵–10⁶ K/s

能量直接作用于样品本身,而不是依赖炉壁传导;

电能利用效率高,无需气体或溶剂,避免二次污染。

因此,FJH 被认为是一种绿色、高效、适合探索新材料与废弃物处理的科研方法

更令人关注的是,近期三篇发表在 ACS Nano、Nature Water 和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的论文,分别从 新型材料合成、污染治理和能源废弃物回收三个方向,展示了FJH的广泛应用前景。接下来,我们将逐一分析这三篇论文,从创新点方法两个维度出发,结合其研究意义,看看为什么它们能引发科研界的广泛关注。

案例一:FJH 合成金属玻璃纳米颗粒

(ACS Nano, 2025,影响因子 ~16.4)

期刊图1

1.1 研究背景

金属玻璃(Metallic Glass, MG)是一类兼具金属与玻璃双重特性的材料。它们通常表现出:

高强度(部分合金可比钛合金更强);

良好的硬度和耐腐蚀性;

高催化活性,尤其在电化学反应中表现突出。

然而,如何在纳米尺度上制备均一、全非晶态的金属玻璃颗粒,一直是科研难点。传统的合成方法(如熔融-快冷、化学还原、气相沉积等)通常面临:

工艺复杂,步骤繁多;

难以避免晶化;

粒径和形貌难以精确控制。

1.2 创新点

这篇ACS Nano 论文研究展示了:

利用 FJH 单步合成 出 完全非晶态的金属玻璃纳米颗粒

成分覆盖 Pd–P、Pd–Ni–P、Pd–Cu–P 等合金体系;

粒径可控,最小平均直径仅 2.33 ± 0.83 nm

拓展了金属玻璃在催化、电化学等领域的潜在应用空间。

图1: 展示了传统加热与FJH(闪蒸焦耳热)过程的对比示意图。

图1: 展示了传统加热与FJH(闪蒸焦耳热)过程的对比示意图。传统方法冷却速率极低(约0.1 K/s),容易导致结晶;而FJH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实现升温与快速冷却(约1000 K/s),从而实现金属玻璃的形成。温度-时间曲线进一步说明了FJH可避开结晶区,实现非晶态合金的形成。

 

图2: 热成像分析FJH过程。

图2: 热成像分析FJH过程。2a显示了基底在加热前后的外观变化;2b给出了不同时间点的热成像分布,最高温度超过1100 K;2c展示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并与文献中的Pd-Ni-Cu-P合金TTT图对比,证实其冷却速率足以避免结晶。

案例二:FJH 矿化“永久化学品”PFAS

(Nature Water, 2025,影响因子 ~24.1)
期刊图2

2.1 研究背景

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俗称“永久化学品(Forever Chemicals)”,因其稳定的 C–F 键,被广泛应用于防水、防油材料以及灭火剂、涂层、包装等领域。
然而,它们难以自然降解,已被检测到存在于饮用水、土壤和人类血液中,对健康构成威胁(与癌症、免疫抑制等疾病相关)。

传统治理手段:

吸附(活性炭、离子交换树脂);

高温焚烧;

光催化或电化学降解。

这些方法不是效率低、能耗高,就是容易产生二次污染。

2.2 创新点

该研究提出:

采用 FJH 在 1 秒内矿化 PFAS,效率 >99%;

氟原子被固定为 NaF 或 CaF₂,安全稳定;

吸附剂活性炭同步转化为 闪蒸石墨烯,为处理过程提供经济回报。

这是首个实现污染治理与资源回收相结合的实验案例。

图1: 展示了闪蒸焦耳热(FJH)处理 PFAS-GAC 的实验流程与结果。

图1: 展示了闪蒸焦耳热(FJH)处理 PFAS-GAC 的实验流程与结果。a 为实验装置示意图,说明石英管、O 型圈和电极的结构。b、c 分别展示了典型实验下的电流曲线与温度变化,温度在 1 秒内迅速升至 3000 °C 以上。d 总结了 FJH 对 PFOA/PFOS 的降解效率:>90% 的氟被矿化为无机氟化物,PFAS 去除率 >99.9%。

 

图4: 生命周期评估(LCA)与技术经济分析(TEA)。

图4: 生命周期评估(LCA)与技术经济分析(TEA)。a 能耗比较,FJH 与焚烧能耗接近,但远低于球磨、溶剂再生和微波再生。b 温室气体排放比较,FJH 与焚烧、球磨相近,但显著低于其他方法。c 经济评估结果显示,FJH 因副产石墨烯具有明显的盈利潜力。d 雷达图综合比较能耗、排放、成本、试剂消耗和废物产生,FJH 在整体环境与经济效益上优于其他工艺。

案例三:FJH 回收废弃光伏硅制SiC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25,影响因子 ~35.1)
期刊图3

3.1 研究背景

随着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废弃光伏组件正逐渐成为全球性难题。据预测,到 2050 年,全球累计废弃 PV 模块量将超过 8000 万吨

传统回收方法:

机械粉碎 + 筛分,效率低;

高温热解,能耗高且排放污染;

化学回收,步骤繁琐,副产液体废物难处理。

3.2 创新点

该研究展示了 FJH 在废光伏回收中的新路径:

将废硅电池粉末与碳黑混合,经 FJH 反应生成 高纯度 β-SiC(96–98%)

与传统工艺相比:能耗降低 75%,碳排放减少 68%;

同时实现了杂质金属的蒸发去除,提高了产物纯度。

图1: 展示了闪蒸焦耳热(FJH)实验的整体流程,包括石英管装样、放电前后对比,以及在130 V输入电压下电流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和实际温度曲线,说明了FJH过程中样品在毫秒级内快速升温至2000 ℃以上并迅速冷却的特征。

图1: 展示了闪蒸焦耳热(FJH)实验的整体流程,包括石英管装样、放电前后对比,以及在130 V输入电压下电流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和实际温度曲线,说明了FJH过程中样品在毫秒级内快速升温至2000 ℃以上并迅速冷却的特征。

图5: 对比了三种废弃光伏组件回收方法:化学回收(CR)、热回收(TR)和FJH。

图5: 对比了三种废弃光伏组件回收方法:化学回收(CR)、热回收(TR)和FJH。工艺流程图、能耗、温室气体排放和经济性分析显示,FJH在能耗上比CR低75%、比TR低49%,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幅度达68%和36%,且成本效益比最高,显示出显著的环境与经济优势。

微迈焦耳热:科研探索的实验室平台

三篇国际顶刊论文充分展示了闪蒸焦耳热设备的科研价值:在材料领域,它成功合成了难以制备的金属玻璃纳米颗粒;在环境领域,它实现了对顽固污染物 PFAS 的高效降解,并推动废物资源化利用;在能源领域,它则通过回收废弃光伏材料制备出高价值的 SiC。这些成果表明,FJH 不仅具备跨学科的应用潜力,也为科研探索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要在实验室中复现和拓展这些研究,离不开可靠的设备平台——佛山微迈推出的闪蒸焦耳热设备,正是为科研人员量身打造的实验工具,能够助力高水平研究顺利开展,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可控、可靠的平台,让这些研究方向在实验室中触手可及。我们诚挚邀请各科研院校老师,与我们一起探索闪蒸焦耳热的更多可能,让科研成果更高效地走向应用。

技术参数

极快升温:1s内升温至 3000 ℃,大幅缩短实验周期。

精准可控:温度实时监测,升温/保温/降温全流程可控。

多样兼容:支持粉末、薄膜、块体,多种材料一机适用。

智能操作:触屏一键控制,实验数据自动记录与导出。

安全可靠:完善的短路保护与紧急停机,实验更安心。

应用场景

新材料研发:快速合成合金、陶瓷、碳基材料,探索极端条件下的新相与结构。

环境治理:高效分解“永久化学品”、煤飞灰重金属去除,绿色无二次污染。

能源回收:废光伏、废塑料等高值化利用,转化为 SiC、石墨烯、氢气等材料。

储能材料:生物质、碳源快速转化为电池电极材料,提升性能与循环寿命。

结尾图
闪蒸焦耳热设备

文献来源:

https://doi.org/10.1021/acsnano.5c02173

https://doi.org/10.1038/s44221-025-00404-z

https://doi.org/ 10.1039/d5ee01509j

相关文章

联系我们

  • 电话/微信:18520902353
  • 客服QQ:3597831168
  • 邮箱:info@wemaxnano.com
  • 地址: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塘头名创钢材仓储园B区二楼

联系客服二维码

纳米纤维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