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大学材料科学与物理学院亓建伟教授及团队:具有单向自泵送功能的润湿性梯度多层纳米纤维膜在伤口敷料中的应用研究

  • 发布时间:2025.08.25
  • 作者:wemaxnano

一、研究背景

慢性伤口,尤其是糖尿病溃疡,在愈合过程中常伴有大量渗出液。传统敷料虽能暂时替代受损皮肤并提供保护屏障,但过量渗出液易导致炎症延长、感染风险增加,延缓愈合进程。因此,开发一种能够单向导出渗出液减少与组织粘连、并具备抗菌抗炎功能的新型敷料,成为当前伤口护理领域的研究热点。

近年来,基于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纳米纤维膜因其高比表面积、良好的透气性、机械柔韧性和仿细胞外基质结构,在伤口敷料中展现出巨大潜力。尤其是通过多层共轭静电纺丝技术,可构建具有Janus结构(即两面具有不对称润湿性)的纤维膜,实现液体的定向传输与药物的可控释放。

静电纺丝技术因其能够制备具有高比表面积、优异透气性、良好机械柔性及仿细胞外基质结构的多层纳米纤维膜,已成为开发高性能伤口敷料的重要技术手段。在该研究中,我们采用层层静电纺丝技术,成功构建了一种具有润湿性梯度的Janus结构多层纳米纤维膜。该研究的实施得益于E04型多功能静电纺丝机的高精度多针共轭纺丝能力,其配备的多针阵列喷头、温湿度精准控制系统和多通道注射泵,为复杂多层结构的可控构建提供了可靠的工艺基础,极大促进了该高性能敷料的成功开发。

中国矿业大学材料科学与物理学院亓建伟教授及团队在Springer期刊《Fibers and Polymers》发布了自泵水梯度多层纳米纤维敷料(Wettability-Gradient Multilayer Nanofibrous Membrane)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团队通过共轴静电纺丝构建Janus结构,实现24 s单向导液与药物级联释放。这一成果为糖尿病慢性伤口渗出管理及感染防控,提供了高效多功能敷料新方案。

 

二、创新亮点

  1. Janus结构设计
    通过疏水层(PCL-PVA/CS)与亲水层(PVA/CS/AMOX)的复合设计,实现从疏水到亲水的润湿性梯度,赋予敷料单向自泵送功能。
  2. 多层功能集成
    敷料由三层构成:

    • 皮肤接触层:疏水/亲水复合层,实现液体定向导出;

    • 中间吸收层:PCL/Gel复合层,具备高吸液与保液能力;

    • 外层保护层:医用无纺布,提供机械支撑与防护。

  3. 药物缓释与抗菌性能
    亲水层中负载阿莫西林钠(AMOX),实现随渗出液积累的级联释放,有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

  4. 综合性能优化
    该敷料在润湿性、机械强度、蛋白吸附抗性、水蒸气透过率(WVTR)、药物释放行为及生物相容性等方面均表现出优异性能。

 

三、核心实验

1. 材料制备与结构表征

使用E04型静电纺丝机,通过双喷头共轭纺丝技术,制备了PCL-PVA/CS、PVA/CS/AMOX、PCL/Gel等多层纤维膜。通过SEM图像分析纤维形貌、直径及孔隙结构,结果显示纤维分布均匀,无显著串珠现象,孔隙率超过63%,平均孔径在22–28 μm之间。

2. 润湿性与自泵送性能测试

通过高速摄像系统记录液滴在纤维膜表面的扩散过程。PPC3型复合膜在24秒内即可实现液滴完全穿透,表现出最快的润湿速度与最优的单向传输能力。其吸水率和保水率分别达到316%和276%,显著优于纯PCL膜。

3. 药物释放与抗菌性能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AMOX的释放曲线,24小时内释放率可达65.9%。抑菌圈实验表明,载药纤维膜对S. aureus和E. coli均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随时间延长而增大。

4. 生物相容性与蛋白吸附抗性

通过CCK-8法检测3T3细胞在不同纤维膜上的存活率,多层梯度敷料组在24h和48h的相对细胞存活率分别为154%和174.8%,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此外,该敷料表现出优异的抗蛋白吸附能力,有效减少细胞黏附,避免二次损伤。

5. 水蒸气透过率(WVTR)与机械性能

WVTR测试显示其值在920–1080 g/m²·24h之间,处于理想范围内,既能保持伤口湿润环境,又避免过度积液。PCL/Gel复合膜的拉伸强度最高可达16 MPa,具备良好的机械稳定性。

图文解读

图一:多层伤口敷料制备流程示意图

图一:多层伤口敷料制备流程示意图
呈现多层伤口敷料的制备流程示意图,清晰展示了各层敷料的制备步骤,包括皮肤接触面的自泵层(含疏水 PCL-PVA/CS 和载药亲水 PVA/CS/AMOX 复合纤维膜)、中间的 PCL/Gel 吸收层以及最外层的医用无纺布层,明确了各层材料的组成与制备方式,为敷料的结构设计和后续研究提供了直观的流程参考。

 

图二:自泵性能测试高速摄像装置示意图

图二:自泵性能测试高速摄像装置示意图

为自泵性能测试的高速摄像装置示意图,该装置整合了接触角测试仪与高速相机,用于观察液体滴在纤维膜上的浸润过程与时长,通过注射器将特定体积的液滴注入纤维膜,借助高速相机记录相关图像,结合接触角测试仪测量接触角,以此分析敷料的单向自泵性能,是评估敷料核心功能的关键测试装置示意图。

 

图三:不同共纺速度纤维膜形态及孔隙率、孔径分析图
图三:不同共纺速度纤维膜形态及孔隙率、孔径分析图
包含 PPC0、PPC1、PPC2、PPC3 四种不同共纺速度下纤维膜的形态以及 PCL-PVA/CS 和 PVA/CS 纤维膜的孔隙率与平均孔径分析结果。从纤维形态来看,PPC0 由纯 PCL 纤维构成,随 PVA/CS 纤维加入及 PCL 溶液注射速度调整,纤维膜上的微珠逐渐消失,PPC3 纤维形态最优;孔隙率和孔径数据显示,PCL-PVA/CS 纤维膜的孔隙率(68.4%±3.1%)和平均孔径(27.6±2.3μm)均高于 PVA/CS 纤维膜,且多层纤维膜孔径从内到外逐渐减小。
 
图4:纤维膜润湿性(接触角、润湿尺寸、吸水保水率)评估图

图四:纤维膜润湿性(接触角、润湿尺寸、吸水保水率)评估图
围绕纤维膜润湿性展开评估,涵盖液滴在 PCL、PVA/CS、PPC3 纤维膜表面 2 秒内的接触角变化,PPC0、PPC1、PPC2、PPC3 纤维膜表面液滴 60 秒内的润湿尺寸,30 秒时纤维膜上液滴的放大情况,以及 PCL、PVA/CS、PPC3 纤维膜的吸水与保水能力数据。结果显示 PPC3 在润湿速度、润湿尺寸及吸水保水能力上表现更优,如 PPC3 液滴 60 秒时尺寸为初始的 4.1 倍,吸水和保水率分别达 316% 和 276%,为其作为敷料内层材料提供了性能依据。

 

图五:不同纤维膜液滴扩散与完全润湿时间对比图

图五:不同纤维膜液滴扩散与完全润湿时间对比图

展示不同纤维膜(PPC0、PPC1、PPC2、PPC3)上液滴的扩散过程、8 秒内的接触角变化以及完全润湿所需时间。PPC0 完全润湿需 144 秒,随 PVA/CS 纤维含量增加,完全润湿时间逐渐缩短,PPC3 因纤维形态均匀、疏水 PCL 含量少,完全润湿时间仅 24 秒,显著优于其他纤维膜,突出了 PPC3 在快速吸收伤口渗出液方面的优势。

图六:不同厚度 PPC3 纤维膜性能(扩散、润湿、药物释放)对比图

图六:不同厚度 PPC3 纤维膜性能(扩散、润湿、药物释放)对比图

对比不同厚度(0.05mm、0.1mm、0.15mm、0.2mm)PPC3 纤维膜的性能,包括液滴扩散过程、8 秒内接触角变化、完全润湿时间以及 24 小时内的药物释放率。随着 PCL-PVA/CS 纤维膜厚度增加,完全润湿时间延长(从 19 秒增至 30 秒),而药物释放率逐渐提高(从 55.1% 增至 65.9%),为敷料厚度的优化选择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

图七: 渗出液吸收层微观结构与性能(拉伸、吸水保水)图

图七:PCL/Gel 渗出液吸收层微观结构与性能(拉伸、吸水保水)图
呈现 PCL/Gel 渗出液吸收层的微观结构与性能,包括 PCL/Gel 复合纤维膜的微观形态(显示出明显的取向性)、不同 PCL 与 Gel 质量比下纤维膜的拉伸强度、不同 PCL 质量分数下的吸水与保水率。其中,含 10% PCL 和 6% Gel 的 PCL/Gel 纤维膜吸水和保水率最高,分别达 632% 和 551%,且与 Gel 纤维膜相比,加入 PCL 后拉伸强度显著提升,证明该复合膜适合作为敷料的吸水储水层。

 

四、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成功设计并制备了一种具有润湿性梯度的Janus结构多层纳米纤维膜,展现出优异的单向自泵送性能、药物控释能力、抗菌活性及生物相容性,适用于慢性伤口的高效护理。该敷料能有效管理渗出液、减少感染风险、促进愈合过程,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未来展望方面,我们将进一步优化纤维膜的力学性能与降解行为,探索更多功能性药物(如生长因子、抗氧化剂)的负载与释放调控,推动其向智能化、个性化伤口护理产品发展。

工艺设备方面,本研究的成功实施离不开E04型多功能静电纺丝机的高精度、多材料共轭纺丝能力。其多针阵列喷头、温湿度精准控制系统、多通道注射泵等配置,为复杂结构纳米纤维的可控制备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未来,我们将继续依托该类高端设备,开展更多维度的材料设计与性能优化研究。

E04海报图

 

文献来源:

https://doi.org/10.1007/s12221-025-01136-3

相关文章

联系我们

  • 电话/微信:18520902353
  • 客服QQ:3597831168
  • 邮箱:info@wemaxnano.com
  • 地址: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塘头名创钢材仓储园B区二楼

联系客服二维码

纳米纤维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