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城建大学李雅静教授团队:静电纺丝制备 F-SiO₂-PVDF/PDMS 纳米纤维膜及其苯酚去除性能研究

  • 发布时间:2025.08.11
  • 作者:wemaxnano

研究背景:酚类废水的环境危机与膜技术挑战

酚类化合物作为石化、聚合物制造等工业的核心副产品,其废水排放已构成严峻的环境威胁。即使浓度低至ppm级,酚类物质仍具有强生物毒性,可通过食物链富集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并诱发人体器官损伤和致癌风险。据研究统计,全球每年排放的含酚废水超200万吨,传统处理方法(如活性炭吸附、化学沉淀、生物降解)面临效率低、成本高、二次污染等问题。

膜分离技术因低能耗、高选择性、操作简便等优势成为废水处理的研究热点。其中,聚偏氟乙烯(PVDF)和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复合膜凭借优异的化学稳定性与机械强度被广泛应用。然而,PVDF/PDMS膜存在固有缺陷:

1. 疏水性不足(接触角通常<120°),导致水分子易渗透,降低酚类选择性;

2. 传质效率低,酚类分子在膜内扩散速率慢,24小时去除率普遍低于30%;

3.长期稳定性差,酸性/碱性废水环境易引发膜结构老化。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工业化应用。因此,开发兼具超疏水性、高传质效率及环境耐受性的新型复合膜迫在眉睫。

天津城建大学李雅静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发布超疏水F-SiO₂/PVDF/PDMS纤维膜(2025)最新成果。该团队以电纺技术将氟化SiO₂引入PVDF/PDMS基体,实现46.8%苯酚去除率及153.9°接触角的超疏水表面,为高效含酚废水处理提供了新膜材料

 

创新亮点:氟化二氧化硅(F-SiO₂)纳米粒子的突破性设计

本研究首次提出将氟化二氧化硅纳米粒子(F-SiO₂) 作为无机填料,通过电纺丝技术与PVDF/PDMS复合,构建多层次超疏水结构。其创新性体现在三方面:

1.纳米级表面粗糙度与低表面能协同强化疏水性

  • F-SiO₂制备工艺革新以气相二氧化硅(比表面积200 m²/g)为基底,采用三乙氧基-1H,1H,2H,2H-十三氟-N-辛基硅烷(PFOTES) 进行表面氟化改性。通过精确控制反应条件(40℃持续搅拌24小时),在SiO₂表面接枝长链全氟基团(-CF₃),成功将亲水性SiO₂(接触角8.2°)转化为超疏水F-SiO₂(接触角165°)。
  • 双疏机制全氟链赋予材料极低表面能,而纳米颗粒在膜表面形成微纳复合粗糙结构,使水滴与膜界面间截留空气层,实现Cassie-Baxter超疏水态(接触角>150°)。

2. “刚柔并济”的膜结构设计 

  • 聚合物基体优化:PVDF提供刚性骨架与热稳定性,PDMS贡献柔韧性与疏水性,二者以质量比动态调控形成互穿网络。
  • F-SiO₂界面增强:氟化基团(-CF₃)与PVDF的-CF₂-产生氟-氟相互作用,同时与PDMS的-CH₃通过范德华力结合,显著提升填料-基体界面相容性,避免纳米粒子团聚。

3.电纺工艺精密调控
采用多参数协同优化的电纺策略:

  • 溶液配方:15 wt% PVDF(DMAC溶剂)与10 wt% PDMS(THF溶剂,PDMS:固化剂=10:1)共混;
  • 工艺参数:温度25℃、湿度50%、电压12–14 kV、纺丝液流速1 mL/h、接收距离20 cm、滚筒转速350 r/min;
  • 后处理:60℃真空干燥去除残留溶剂,获得均匀纤维膜(纤维直径≈1–3 μm)。

此设计突破传统复合膜疏水性不足的瓶颈,为高效酚类分离提供新范式。

核心实验:从材料表征到分离性能的系统验证

1. F-SiO₂纳米粒子特性分析

  • 化学结构(FTIR):改性后F-SiO₂在1230 cm⁻¹处出现C-F键特征峰(蓝移19.4 cm⁻¹),3470 cm⁻¹处Si-OH峰消失,证实PFOTES成功接枝。
  • 热稳定性(TGA):30–800℃区间,F-SiO₂质量损失仅11.8%(未改性SiO₂为4.06%),归因于氟化基团分解,残余质量87.4%,满足废水处理温度需求。
  • 疏水性(接触角):当PFOTES添加量达12%时,接触角稳定于165°(未改性SiO₂为8.2°),形成稳定超疏水表面。

2. F-SiO₂-PVDF/PDMS复合膜性能调控
微观形貌(SEM)

  • F-SiO₂质量分数1.5%时,纤维表面形成均匀微突(粗糙度↑),纤维网络孔隙适中,利于截留空气层;
  • 超过2%时,F-SiO₂堵塞孔道(团聚体尺寸>500 nm),疏水性下降。

热力学性能(TGA/TMA)

  • 添加1.5% F-SiO₂的复合膜初始分解温度升至400℃(纯PVDF/PDMS为350℃),600℃残渣率提高8%;
  • 线性热膨胀系数低至2.12×10⁻⁴/℃(20–50℃),高温下膜尺寸变化<6.35%,保障长期稳定性。

机械性能

  • 1.5% F-SiO₂使断裂强度提升40%,断裂伸长率增加35%(归因于纳米粒子增强界面应力传递);
  • 过量填充(>2%)引发团聚,导致应力集中,力学性能骤降。
  • 超疏水性:F-SiO₂质量分数1.5%时接触角达153.9°,较纯PVDF/PDMS膜(约120°)显著提升。

3. 酚类分离效能与机制
分离装置:定制不锈钢膜接触器,有效膜面积7.07 cm²,料液为2 g/L苯酚水溶液,吸收液为0.1 mol/L NaOH(促进酚→苯酚钠)。

传质动力学

条件

苯酚去除率(24 h)

总传质系数Kₒᵥ (×10⁻⁷ m/s)

20℃, 1.5% F-SiO₂

46.8%

16.2

纯PVDF/PDMS膜

<30%

<10.0

温度升至50℃

54.6%

19.2

  • 关键影响因素
  • 温度:50℃时分子热运动加剧,Kₒᵥ提升18.5%;
  • 浓度:苯酚浓度从2 g/L增至6 g/L,去除率升至51.7%(驱动力↑);
  • 流速:最佳流速1.0 L/h,过高(>1.2 L/h)引发表面压损,去除率↓至41.7%。
  • 长期循环性能
  • 1.5% F-SiO₂膜连续运行15天(3次循环),苯酚去除率稳定>99%,膜表面无污染/结构损伤;
  • 纯PVDF/PDMS膜第3循环后去除率降至98%。

4. 环境耐受性验证

  • 酸/碱/盐浸泡:复合膜在pH=2(HCl)、pH=12(NaOH)、5% NaCl溶液中浸泡72 h后,接触角仍>150°;
  • 机制:F-SiO₂形成的空气垫层阻隔腐蚀液渗透,且氟化基团具备本征化学惰性。

图文解读


主图:超疏水复合膜的制备流程示意图

主图:F-SiO₂/PVDF/PDMS超疏水复合膜的制备流程示意图

 
图1:SiO₂与 F-SiO₂的光谱、热稳定性及 F-SiO₂疏水性能图

图1:SiO₂与 F-SiO₂的光谱、热稳定性及 F-SiO₂疏水性能图

包含三个子图,分别为 SiO₂和 F-SiO₂的 FTIR 光谱(a)、SiO₂和 F-SiO₂的 TG 曲线(b)以及不同氟改性剂添加量下 F-SiO₂的水接触角(c)。FTIR 光谱显示 F-SiO₂出现 1060 cm⁻¹(Si–O–Si 不对称伸缩振动)和 1230 cm⁻¹(C–F 键反对称伸缩振动)的特征峰,3470 cm⁻¹ 附近的 Si–OH 峰几乎消失,证实 SiO₂被成功改性;TG 曲线表明 F-SiO₂在不同温度区间的质量损失与 SiO₂存在差异,验证表面羟基接枝了含氟基团;接触角图显示随改性剂增加,F-SiO₂接触角从 8.2° 增至 165° 并趋于稳定,达到超疏水状态。

 
图2:不同复合膜的形貌图

图2:不同 F-SiO₂质量比的 F-SiO₂-PVDF/PDMS 复合膜的 SEM 形貌图

不同 F-SiO₂质量比(0.5%、1.0%、1.5%、2.0%)的 F-SiO₂-PVDF/PDMS 复合膜的 SEM 图像。低倍率下,F-SiO₂添加量为 0.5% 至 1.5% 时,纤维交错密度适中,孔隙较大,利于疏水;2.0% 时纤维间距过小,可能因毛细力导致疏水下降。高倍率下,1.5% 时纤维表面粗糙且有突起,F-SiO₂与基体结合良好;2.0% 时出现 F-SiO₂团聚,掩盖部分孔隙,影响分散性。

 

图3:质量比下的疏水性能及力学性能对比图
图3:PVDF/PDMS 与 1.5% F-SiO₂-PVDF/PDMS 膜的 FTIR 光谱、热稳定性、不同 F-SiO₂质量比下的疏水性能及力学性能对比图

包含四个子图,分别为 PVDF/PDMS 与 1.5% F-SiO₂-PVDF/PDMS 的 FTIR 光谱(a)、两者的 TG 曲线(b)、不同 F-SiO₂质量比下膜的水接触角(c)以及膜的力学性能(d)。FTIR 显示添加 F-SiO₂后无新化学结构形成,为物理混合;TG 曲线表明改性膜热稳定性更好,分解温度更高;接触角在 1.5% 时达 153.9°,实现超疏水;力学性能显示 1.5% 时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先增后减,此时性能最优。

 

图4:苯酚分离机制图

图4:苯酚分离机制图
展示苯酚分离机制,包含实验装置组件和分子迁移过程。装置由烧杯、磁力搅拌器、蠕动泵、膜接触器、电纺装置等组成;苯酚分子从苯酚溶液扩散至膜界面,在浓度差作用下被膜吸附,再从膜扩散至接收液界面并解吸进入接收液,水分子则被膜表面截留,直观呈现了膜分离苯酚的原理。 

 

图 5:温度、浓度和流速对苯酚分离性能的影响图

图 5:温度、浓度和流速对苯酚分离性能的影响图
影响苯酚分离的因素图,包括温度(a)、浓度(b)和流速(c)的影响。温度图显示 20-50℃时,苯酚去除率随温度升高从 46.7% 增至 54.6%,传质系数相应增大;浓度图表明 2-6 g/L 范围内,去除率随浓度升高从 46.5% 增至 51.7%,传质系数基本稳定;流速图显示 0.8-1.6 L/h 时,1.0 L/h 去除率最高(46.7%),过高流速会导致去除率下降。

 

图6 : 膜的分离性能及长期运行性能对比图

图6 :PVDF/PDMS 与 F-SiO₂-PVDF/PDMS 膜的分离性能及长期运行性能对比图

 PVDF/PDMS 与 F-SiO₂-PVDF/PDMS 膜的分离性能图,包含不同 F-SiO₂含量的去除率和传质系数(a)、长期分离实验的去除率(b)、传质系数(c)和通量(d)。a 图显示 1.5% F-SiO₂时 24 h 去除率达 46.8%,传质系数最大;b 图表明 5 天稳定运行后,改性膜去除率达 99.7%,优于未改性膜;c、d 图显示改性膜传质系数和通量虽随时间下降,但整体性能更优。

结论与展望:超疏水膜技术的工业化应用路径

核心结论
  • 最优配方:F-SiO₂质量分数1.5%时,复合膜综合性能最佳——接触角153.9°(超疏水)、断裂强度提升40%、热分解温度400℃、24 h苯酚去除率46.8%(Kₒᵥ=16.2×10⁻⁷ m/s)。
  • 效能优势:F-SiO₂的引入通过微纳粗糙化氟化界面协同提升疏水性,同时增强膜机械/热稳定性,单位时间酚通量较传统膜提高60%以上。
  • 环境适应性:在强酸(pH=2)、强碱(pH=12)、高盐环境中保持超疏水性,支持废水复杂工况下的长期循环使用。

未来展望
尽管F-SiO₂-PVDF/PDMS膜展现显著优势,以下方向仍需深入探索:
  • 传质机制优化:当前24 h酚去除率仅46.8%,需通过膜孔道定向设计(如梯度孔径分布)或表面电荷修饰进一步提升选择性;
  • 成本控制:氟化改性剂PFOTES价格昂贵,可开发生物基疏水剂(如纤维素衍生物)替代;
  • 工业放大挑战:电纺工艺的产量限制(毫升/小时级),需开发高速静电纺丝溶液吹纺技术实现平方米级制膜;
  • 复杂废水适配:验证膜在多元酚(如双酚A)、乳化油酚混合体系中的抗污染性能,并整合-生化耦合工艺实现深度净化。

相关文章

联系我们

  • 电话/微信:18520902353
  • 客服QQ:3597831168
  • 邮箱:info@wemaxnano.com
  • 地址: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塘头名创钢材仓储园B区二楼

联系客服二维码

纳米纤维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