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是儿童常见的伤害之一,对儿童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产生深远影响。在儿童的烧伤治疗过程中,疼痛管理、伤口敷料的选择以及并发症的预防是关键环节。传统的烧伤治疗手段,如使用藻酸盐辅料,虽然有效,却需要频繁更换,因此在更换和清创过程中,需要采用各种疼痛管理策略和程序性镇静。电纺纳米纤维等敷料技术具有模仿细胞外基质的结构,显示出增强烧伤伤口治疗和管理的潜力。在儿童烧伤环境中,电纺敷料技术可粘附于伤口床,限制细菌渗透,并通过从再生的角质层自发脱离而易于去除。因此,它比典型的非粘性敷料具有潜在优势。这些特性可以减少儿童患者更换敷料的频率和程序性镇静的需求,并减少更换敷料时对镇痛药的用量需求。因此,本回顾性研究评估了在儿童烧伤患者中使用电纺技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本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了 2022 年 7 月至 2023 年 9 月期间接受治疗的部分厚度烧伤患儿。18 名烧伤患者使用电纺技术进行敷料治疗,38 名接受标准护理。研究还比较了程序性镇静次数、阿片类药物剂量、非阿片类镇痛治疗持续时间,以及烧伤部位加深和烧伤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参见表1。
研究结果显示,使用电纺敷料的患者在程序性镇静治疗、镇痛药物使用以及烧伤部位感染等方面与接受标准护理的患者无显著差异。具体而言,电纺敷料组的平均程序性镇静次数为 2.33 次,而标准护理组为 1.78 次(P=0.156);电纺敷料组的阿片类药物平均给药次数为 0.22 次,标准护理组为 0.32 次(P=0.566);两组患者非阿片类镇痛药物治疗的平均持续时间分别为 3.77 天和 3.86 天(P=0.895)。在烧伤部位感染方面,电纺敷料组有 4 例(22%)发生感染,标准护理组有 14 例(36%)发生感染(P=0.364)。此外,电纺敷料组无患者因烧伤部位加深或感染需要转至专科烧伤中心,而标准护理组有 4 例(10.53%)需要转院。参见表2。
从研究数据可以看出,静电纺丝敷料技术在治疗儿科部分厚度烧伤方面与标准护理具有非劣效性。尽管在程序性镇静、镇痛药物使用和烧伤部位感染等方面未发现显著差异,但静电纺丝敷料在减少烧伤部位加深和降低转院需求方面表现出了潜在优势。此外,静电纺丝敷料的应用减少了患者及家属因频繁换药带来的痛苦和焦虑,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然而,研究也存在局限性,如样本量较小、存在选择偏倚以及随访时间较短等,这些因素可能影响了结果的统计显著性和长期疗效的评估。因此,研究建议未来需要开展更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验证这些发现,并评估其长期效益和成本效益。
可以肯定的是当下电纺技术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已经受到愈加广泛的关注和应用。电纺技术采用静电纺丝设备,生产过程简单、易扩展,可精准制备纳米级的电纺纤维,纤维还能可通过共纺或后修饰方式加载多种功能成分,如抗菌剂(银离子、抗生素)、生长因子(EGF、bFGF)、抗炎药物(布洛芬)等,实现 “一材多效”。此外,还能通过结合多种工艺,做到仿生结构,使材料具备优异的生物相容性以及良好的机械性能。微迈自主研发的MN120静电纺丝设备,作为工业级别的多针量产静电纺丝机,搭载上百针喷头,支持多样化制备环境以及复杂的工艺制备要求,可精准高效量良好量产电纺辅料以及各种医用材料,快速高效验证材料性能并扩展至市场验证。
文献来源:https://doi.org/10.1016/j.burns.2025.107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