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电话/微信:18520902353
- 客服QQ:3597831168
- 邮箱:info@wemaxnano.com
- 地址: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塘头名创钢材仓储园B区二楼
随着便携电子设备、新能源汽车和大规模工业储能系统对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和长循环寿命能源存储设备的需求爆发,锂离子混合电容器(LIHCs)虽应用广泛,却受限于锂资源稀缺(地壳含量仅 0.0017 wt%)与分布不均导致的高成本,大规模推广遇阻。
而钾离子混合电容器(PIHCs)凭借钾资源丰富(地壳含量 1.5 wt%,是锂的 880 倍)、K/K⁺低 redox 电位(-2.93 V vs SHE)的天然优势,成为 LIHCs 的理想替代技术。但钾离子半径大(1.38 Å)带来的动力学迟缓、材料体积膨胀问题,导致传统负极材料容量衰减快、倍率性能差。
硬碳(HC)因成本低、来源广、层间距大、活性位点丰富,被视为 PIHCs 负极 “最优解”。可多数硬碳因高度无序结构与高缺陷密度,低压区(≤1 V)插层容量低、导电性差,还会加剧不可逆副反应,如何突破 “高低压容量与倍率性能” 的矛盾,成为行业关键难题。
因此,开发一种具有高ICE、高低压容量和优异倍率性能的硬碳负极,已成为推动PHICs实际应用的关键挑战。
中国海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王焕磊/田维乾团队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发布Ni单原子修饰硬碳(NiNHC-J)的最新成果。该团队以焦耳热耦合镍盐催化20秒快速制备,实现低电压容量290 mAh g⁻¹、10 A g⁻¹下144 mAh g⁻¹,循环2000次衰减<0.0145%。成果为低电压高倍率钾离子电容提供了新策略。
传统硬碳石墨化依赖管式炉 10 小时高温处理,不仅能耗高,还容易导致金属颗粒团聚、氮元素流失。团队创新采用焦耳热技术,20 秒内就能完成 1300℃的升温和冷却,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同时,超快的加热冷却速度能有效避免 Ni 颗粒团聚(最大粒径不超过 160nm)和 N 元素损失,兼顾环保与材料性能稳定性。
实验中使用的镍盐不仅是石墨化催化剂,还能作为 Ni 单原子的前体。这种设计让硬碳在石墨化程度提升的同时,实现 2.29wt% 的高含量 Ni 单原子掺杂 —— 这一含量远超此前报道的 Mn 单原子硬碳(1.43wt%)、Zn 单原子硬碳(0.73wt%),为材料提供更多活性位点,同步优化导电性与离子吸附能力。
Ni 原子以 Ni-N₄的形式分散在硬碳中,能诱导产生局部强电场,增强对 K⁺的吸附能力,还能降低 K⁺扩散的能量壁垒;同时,Ni-N₄位点还能促进电解质分解,形成仅 6nm 厚、富含 KF 的固体电解质界面(SEI)膜。这种超薄且稳定的无机 SEI 膜,比传统硬碳的 16nm 有机 SEI 膜更利于离子传输,减少不可逆副反应。
制备的 NiNHC-J 材料在储能性能上表现突出:0.1A g⁻¹ 电流下,低电压(≤1V)容量达 290mAh g⁻¹,占总容量的 83.1%;即使在 10A g⁻¹ 的高电流密度下,仍能保持 144mAh g⁻¹ 的容量;循环 2000 次后,容量衰减率低于 0.0145%/ 次。以此为负极组装的钾离子混合电容器(PIHC),能量密度达 122Wh kg⁻¹,功率密度最高 16167W kg⁻¹,8000 次循环后容量保留率仍有 83%,可满足不同储能场景需求。
通过 CV、EIS 和 GITT 测试分析发现,NiNHC-J₁₃₀₀的电荷转移电阻(3457Ω)远低于 NiNHC-T₁₃₀₀(5548Ω)和 NHC-J₁₃₀₀(4813Ω),K⁺扩散系数更高,动力学速度更快;ex situ XRD、Raman 测试证实,K⁺能在 NiNHC-J₁₃₀₀的石墨层间可逆插层;DFT 计算进一步验证,Ni-N₄位点对 K⁺的吸附能力更强、扩散势垒更低,还能促进 KF-rich SEI 膜形成,从理论层面解释了性能优异的原因。
图 1:材料合成流程与微观形貌
a 对比焦耳加热(约 20s)与管式炉加热(约 10h)合成 NiNHC-J₁₃₀₀和 NiNHC-T₁₃₀₀的差异;b-d 的 SEM 图显示前两者保留蜂窝结构,后者结构破损;e-g 的 HRTEM 图证实 Ni²⁺催化石墨化;h-i 的 STEM 及元素 mapping 图表明元素均匀分布;j 的 HAADF-STEM 图显示 Ni 单原子分散。
图 2:晶体结构与元素配位
a 的 XRD 图、b 的 (002) 峰拟合、c 的拉曼光谱均证明加热和 Ni²⁺可提升石墨化程度;d 的 XPS 图显示 NiNHC-J₁₃₀₀有 Ni-Nₓ峰;e-j 的 XANES、EXAFS 等证实 Ni 以 Ni-N₄形式存在。
图 3:钾离子存储性能
a 的 GCD 曲线显示 NiNHC-J₁₃₀₀的 ICE 更高;b 的倍率性能表明其 10A g⁻¹ 时容量 144mAh g⁻¹;d 的循环图显示其 2000 次循环衰减低;e-g 证实其低电压容量(290mAh g⁻¹)和占比(83.1%)更优。
图 4:存储动力学与机制
a 的 b 值、b 的扩散贡献占比表明 NiNHC-J₁₃₀₀以离子扩散为主;c-e 的 EIS 和 GITT 证实其电阻低、K⁺扩散快;f-j 的原位表征揭示高电位吸附、低电位嵌入的存储机制。
图 5:Ni 单原子作用机制
a-d 的 DRT 分析表明 Ni 掺杂提升动力学;e-f 的 TEM 图显示 NiNHC-J₁₃₀₀的 SEI 更薄(6nm)且含 KF;g-j 的 XPS 和 DFT 证实 Ni-N₄促进 KF 生成、降低扩散势垒;k 总结其通过 SEI 和局部电场提升性能。
图 6:PIHC 器件性能
a 为 PIHC 工作机制;b-c 证实其双存储机制;d 的 Ragone 图显示其能量 / 功率密度达 122Wh kg⁻¹/16167W kg⁻¹;e-g 表明其循环稳定、动力学快;h 显示其可驱动小型风扇。
团队通过焦耳热耦合镍盐催化策略,成功实现硬碳材料的 “快速制备 - 精准调控 - 性能突破”,制备的 NiNHC-J₁₃₀₀负极,凭借 Ni 催化石墨化、Ni-N₄位点局部电场、KF-rich SEI 膜三大核心优势,完美平衡低电压容量、高倍率性能与长循环稳定性。
这一成果不仅为钾离子混合电容器提供了高性能负极解决方案,更开创了 “焦耳热调控 + 金属单原子掺杂” 的硬碳制备新范式 —— 既解决了传统高温制备能耗高、产物不均的问题,又明确了金属单原子提升 K⁺存储性能的作用机制,为后续材料设计提供清晰理论指导。
未来,团队计划将该策略拓展至 Co、Fe 等其他金属单原子体系,进一步优化焦耳热工艺参数,探索中试与规模化生产路径,推动这一低成本、高性能的储能技术从实验室走向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储能电站等实际应用场景,为 “双碳” 目标下的储能产业升级贡献力量。
文章来源:10.1002/adfm.202516237
联系客服二维码
纳米纤维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