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电话/微信:18520902353
- 客服QQ:3597831168
- 邮箱:info@wemaxnano.com
- 地址: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塘头名创钢材仓储园B区二楼
腹壁缺损修复是临床医学中的一大挑战,传统合成补片常因感染风险高、生物相容性差和机械强度不足导致修复失败、长期使用可能导致器官损伤、粘连、复发等严重后果。胶原蛋白作为哺乳动物结缔组织中的主要结构蛋白,因其卓越的生物相容性和促进细胞增殖的能力而备受关注。它是细胞外基质(ECM)的主要成分,能够传递生化信号,调节结构完整性和细胞行为,在组织维持和修复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胶原蛋白的基本三肽序列——甘氨酸(G)、脯氨酸(P)和羟脯氨酸(O),简称GPO,构成了其总氨基酸组成的57%,被认为是胶原蛋白三螺旋结构域的仿生类似物。研究表明,GPO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吸收效率,能够快速进入血液循环并以肽形式排出。此外,GPO能显著抑制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促进伤口愈合的再上皮化阶段。当与人内皮祖细胞结合时,GPO能增强细胞迁移、增殖和管状结构形成,从而加速伤口愈合过程。GPO还能通过影响趋化因子受体来调节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性,进而调控炎症相关反应。这些发现凸显了GPO作为组织修复和再生生物活性剂的巨大潜力。然而,尽管具有诸多优点,天然胶原蛋白在临床应用中常缺乏所需的机械强度和稳定性,需要进行分子修饰和先进的制备技术以增强其功能特性。
近期,东南大学张天柱教授团队团队在《Advanced Fiber Materials》(IF=21.3)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这篇论文提出了一种创新的腹壁缺损修复方案:通过将胶原蛋白三肽(GPO)与4臂PLGA结合形成生物活性材料(4A-GPO),并整合3D打印和静电纺丝技术,构建了多层仿生补片(3DPF)。该补片包含3D打印的机械支撑层、负载bFGF的乳液电纺修复层(促进细胞增殖)以及含抗菌药物(EMO/妥布霉素)的电纺防护层,同时通过GPO调控巨噬细胞极化(M1→M2)减少炎症,最终实现抗感染、促再生和抗粘连的协同治疗效果。
方案图示: 概括了3DPF补片的整体设计与功能:通过3D打印构建框架,电纺修复层(bFGF@4A-GPO)和抗菌层(EMO/妥布霉素),实现机械支撑、免疫调节(M1→M2)、抗感染和促血管生成的多重功能协同。
• 胶原模拟肽(GPO):研究团队以胶原蛋白中富含的Gly-Pro-Hyp(GPO)三肽序列为核心,通过固相合成法将其与四臂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4A-PLGA)结合,形成4A-GPO复合物。该结构保留了胶原的β-转角构象(通过圆二色谱验证),显著提升了材料的生物活性和热稳定性(TGA显示降解温度提升至250–300℃)。
•生物相容性增强:溶血实验证实4A-GPO的溶血率低于5%,远优于未修饰的4A-PLGA,归因于GPO的亲水性降低了红细胞膜相互作用。
分层结构设计:
•3D打印层:以PCL/溶菌酶墨水构建宏观多孔框架(纤维直径约625.9 μm),提供机械支撑(拉伸强度达9 MPa)和营养传输通道。
•修复层:通过乳液静电纺丝将bFGF@4A-GPO负载于纳米纤维(直径209.3 nm)中,实现生长因子缓释(14天释放33.54%,56天达92.57%),促进细胞增殖(72小时活性提升150%)和迁移(划痕实验显示伤口闭合率85%)。
•抗菌层:静电纺丝负载黄芩素(EMO)和妥布霉素的疏水纤维(接触角128.8°),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抑菌率达100%。
•巨噬细胞极化:3DPF补片通过GPO与CD206受体的氢键结合(分子对接验证),促进促炎M1型向抗炎M2型转化(免疫荧光显示iNOS↓、CD206↑),降低炎症因子IL-6和TNF-α表达。
•抗粘连与促再生:大鼠腹壁缺损模型中,3DPF组30天后无粘连(评分接近0),胶原沉积有序(Masson染色显示III型胶原↑),血管生成(CD31表达显著增加)和组织完整性显著优于对照组。
• 转录组学分析:3DPF下调IL-17炎症通路(NES=-2.18),上调细胞黏附分子通路(NES=2.0053),协同促进微环境重建。
•分子对接:GPO与VEGF、COL3等关键分子相互作用(如与COL3的SER-26结合),增强血管生成和基质重塑。
图1: 展示了4A-GPO的合成与表征过程,包括GPO三肽的分子结构、圆二色谱(CD)分析显示的β-转角构象、紫外吸收光谱验证的浓度依赖性吸收特性,以及核磁共振(1H-NMR)和红外光谱(FTIR)确认的化学键合。热重分析(TGA)证明4A-GPO的热稳定性提升至250–300°C,溶血实验则证实其优异的生物相容性(溶血率<5%)
图2: 描述了bFGF@4A-GPO乳液电纺纳米纤维支架的制备及其生物功能。通过水包油(W/O)乳液法封装bFGF,实现生长因子的均匀分布和缓释。细胞实验显示,该支架显著促进L929细胞增殖(72小时活性提升150%)、迁移(划痕愈合率85%)和抗氧化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优于直接混合的对照组
图3: 呈现了3DPF补片的多层结构设计与性能表征。3D打印层(PCL/溶菌酶)提供宏观多孔支撑(纤维直径~625.9 μm),修复层(bFGF@4A-GPO电纺纤维,直径209.3 nm)具有亲水性(接触角67.8°),抗菌层(EMO/妥布霉素电纺纤维,直径416.9 nm)则表现为疏水性(接触角128.8°)。力学测试显示3DPF兼具高强度(9 MPa)和柔韧性(可弯曲不断裂)
图4: 阐明了3DPF补片的体外生物相容性与抗菌机制。共培养实验证实其3D结构引导细胞有序生长,分子对接揭示GPO通过氢键与整合素(如GLY-338、SER-242等)结合,增强细胞黏附。抗菌实验显示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完全抑制(抑菌圈和菌落计数验证),归因于EMO和妥布霉素的协同释放及疏水表面特性
图5: 通过大鼠腹壁缺损模型验证3DPF的治疗效果。术后30天,3DPF组无粘连(评分近0),H&E和Masson染色显示组织修复完整、胶原排列有序(III型胶原↑),免疫荧光证实血管生成(CD31↑)和细胞增殖(Ki67↑),且炎症因子(TNF-α、IL-6)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
图6: 揭示了3DPF调控免疫微环境的分子机制。免疫荧光显示其促进巨噬细胞向抗炎M2型极化(iNOS↓、CD206↑)。转录组分析发现IL-17通路抑制(NES=-2.18)和细胞黏附通路激活(NES=2.0053)。分子对接表明GPO与COL3、VEGF等关键分子相互作用(如结合COL3的SER-26),促进组织再生
本研究成功开发了一种仿生3DPF复合补片,巧妙地将 3D打印 和 静电纺丝 技术融合,为腹壁缺损的修复提供了创新的解决方案。该补片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胶原分子,其核心材料 4A-GPO 结合了GPO三肽的生物活性,并通过乳液静电纺丝技术与 bFGF 协同作用,显著提升了生物活性。它的优势是:具备良好可降解性、力学性能、免疫调节与抗菌能力;转录组+分子对接+动物实验的组合验证路径,为材料机制研究提供新范式;所有核心组分为明确结构的生物基分子,利于监管审批与临床转化。在未来的研究中可拓展至胸膜修复、硬脑膜替代、疝气修补等多种软组织工程;并且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可进一步结合感应释放系统、pH响应结构或光热控制机制等。期待未来更多团队借鉴这一“仿生设计+技术融合”的思路,推动再生医学产品的产业化进程!
文章来源:https://doi.org/10.1007/s42765-025-00547-4
联系客服二维码
纳米纤维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