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电话/微信:18520902353
- 客服QQ:3597831168
- 邮箱:info@wemaxnano.com
- 地址: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塘头名创钢材仓储园B区二楼
背景介绍:锂氧(Li-O₂)电池凭借 3500 Wh/kg 的超高理论能量密度,被视为下一代高能量密度储能体系的核心方向,但其发展受制于传统液态电解质的易燃性、界面副反应及固态体系的固有缺陷。在固态锂氧电池(SSLOBs)中,电极与电解质间的界面接触不足会导致阻抗升高,而三相界面反应位点匮乏、绝缘性 Li₂O₂沉积阻塞活性中心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过电位与循环寿命衰减。尽管通过电极涂层或电解质设计可改善界面稳定性,但多数方法缺乏动态自适应能力,难以应对充放电过程中电极体积变化引发的结构损伤。
基于上述背景,来自郑州大学的周震教授团队在《Angewandte Chemie》期刊发布了“Framework Integration for Adaptive Interfaces in Flexible Solid-State Lithium-Oxygen Batteries”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开发了一种聚电解质功能化的集成互连结构,为 SSLOBs 创建了高度稳定的界面连接框架。在该研究中,团队制备了一种基于 PAN 的静电纺丝聚合物膜,并通过热处理进一步制备了低成本的碳纳米纤维(CNF),以实现电解质和阴极之间的结构一致性。随后,用 PDDA 对阴极进行功能化以进行聚电解质改性,并通过静电吸附实现了集成的聚合物电解质 - 碳纤维(IPC)连接结构(见图1e-g)。该结构通过界面适应性最大化界面接触,优化离子传输路径的效率,并建立连续且丰富的三相界面。
此外,PDDA 的加入也显著增强了 Li⁺ 的传输效率,有效缓解了界面处的浓度极化,并加速了含锂物种的还原动力学。实验结果显示,IPC结构中的Li⁺自扩散系数从7.8 × 10⁻¹² cm²/s 提高到 1.2 × 10⁻¹¹ cm²/s(见图2h-i)。此外,PDDA的引入还优化了界面处的电荷分布,降低了界面能垒,从而提高了电化学反应的活性。
采用这种IPC架构的SSLOBs在电化学性能方面表现出色。图3实验数据显示,SSLOBs实现了8600 mAh g⁻¹的比容量和191次的循环寿命。即使在高电流密度下,例如500 mA g⁻¹,IPC基电池仍能维持178次的稳定循环,展现出卓越的倍率性能。此外,IPC基电池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的循环性能均优于CNT和CNF基电池,表明其在高电流密度下的优异性能。实验数据还表明,IPC基电池的初始过电位仅为0.72 V,循环效率达到79.2%,显著优于其他类型的电池。参见图3。
IPC框架内的氮功能化基团增强了氧气扩散,并优化了氧还原反应(ORR)和氧析出反应(OER)位点的空间分布。这种优化确保了Li₂O₂在IPC表面的均匀沉积,并促进了其在充电过程中的可逆分解,从而显著提高了电池的可逆性和循环稳定性。见图3c和图4。
另外,具有这种先进架构的柔性锂氧系统在机械变形下为设备供电时具有显著的稳定性。例如,纤维状锂氧电池在弯曲角度变化的情况下,仍能稳定驱动数字计时器。放大的袋式电池在遭受折叠、弯曲和切割等机械应力时,仍能持续为LED供电,并在钉刺和切割后仅表现出minimal的温度变化,证实了其实际可行性和安全性。实验结果显示,袋式电池在遭受机械变形后,仍能保持高开路电压(2.84 V),并成功驱动LED(见图5)。
本研究提出通过聚电解质功能化的集成框架结构,构建动态自适应界面,以协调固态体系中离子传输、界面相容性与反应动力学的矛盾,这为突破 SSLOBs 的界面瓶颈提供了新路径,并扩展了它们在各种储能系统中的潜在应用。
文献来源: https://doi.org/10.1002/ange.202507660
联系客服二维码
纳米纤维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