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业大学王丽熙、候翼教授团队:静电纺丝法制备可用于双波段激光吸收的纳米纤维材料

  • 发布时间:2025.07.07
  • 作者:wemaxnano

引言:激光探测技术的进步促使多波段激光器与多功能应用相结合。研究中已同时使用 1064 nm 和 1540 nm 波长进行探测 [1]。因此,单波长激光抑制材料已无法满足当前需求,开发多波长激光抑制材料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激光抑制材料主要包括有机材料、无机陶瓷材料、光子晶体和超材料[2]。其中,无机陶瓷材料具有更优异的热稳定性和制备简便性[3]。 激光抑制材料需要在特定波长(如 1064 nm、1540 nm)具有特征光谱吸收,在这些波段附近呈现低反射率光谱特性 [4]。研究表明,通过元素掺杂和形貌调控可以有效优化材料的激光抑制性能 [5],从而满足复杂的应用需求。当前已有大量针对 1064 nm 的激光抑制材料的研究,但可同时实现 1064 nm 和 1540 nm 双波段激光抑制的研究相对有限。

近日,来自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王丽熙教授、候翼教授团队等人在《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Materials in Electronics》期刊发布了题为“Electrospinning preparation of ErFe0.95Co0.05O3 nanofibers for dual-band laser absorption”(静电纺丝制备ErFe0.95Co0.05O3纳米纤维用于双波段激光吸收)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团队通过静电纺丝技术成功制备了具有双波段激光吸收性能的ErFe0.95Co0.05O3纳米纤维,实现了在1064 nm和1540 nm波段的低反射率。这一成果为开发新型多波段兼容激光抑制材料提供了重要参考,或可推动了激光隐身材料的发展。

 

1. ErFe0.950.95​Co0.050.05​O33​ 纳米纤维的制备

该研究采用静电纺丝法结合分步热处理工艺成功制备了ErFe0.950.95​Co0.050.05​O33​纳米纤维,见图1。具体过程首先将硝酸铒、硝酸铁和硝酸钴按化学计量比溶解于DMF/乙醇混合溶剂中,加入PVP搅拌形成纺丝溶液。通过优化静电纺丝参数(电压18 kV/8 kV,流速0.015 mL/min,接收距离18 cm)获得前驱体纤维。随后进行阶梯式热处理:160℃干燥1小时后,依次在400℃(2 h)、750℃和最终800-950℃(2 h)煅烧。研究发现在850℃煅烧2小时可得到形貌完整、直径约110 nm的均匀纤维(图2b),而温度过高(如950℃)会导致纤维熔融断裂(图2d)。XRD分析证实850℃处理的样品与ErFeO33​标准卡片(JCPDS 74-1480)完全匹配,且煅烧时间不足时会出现Er22​O33​和Fe33​O44​杂质相。TG-DSC曲线显示前驱体在800℃后完全分解为无机氧化物,为热处理工艺提供了理论依据。

静电纺丝产业化设备佛山微迈科技-纳米纤维的制备示意图1
图1:静电纺丝制备ErFe₀.₉₅Co₀.₀₅O₃纳米纤维的示意图 a.静电纺丝装置示意图 b.纤维收集过程 c.热处理过程 d.最终纳米纤维形态
 
静电纺丝产业化设备佛山微迈科技-在不同温度下煅烧样品的 SEM 图像4
图2:不同温度下煅烧2小时的ErFe₀.₉₅Co₀.₀₅O₃纳米纤维的SEM图像 a.800℃ b.850℃ c.900℃ d.950℃ e.850℃下不同保温时间的SEM图像 f.1小时 g.1.5小时 h.2小时 i.2.5小时


2. ErFe0.950.95​Co0.050.05​O33​ 纳米纤维的表征

通过多尺度表征系统分析了材料的物化特性。SEM显示优化条件下(850℃-2h)的纤维形成三维网络结构,TEM进一步证实纤维由Er、Fe、Co、O元素均匀分布(图3e-h),高分辨像显示0.151 nm晶面间距对应(230)晶面(图3c)。XPS分析揭示了各元素的化学状态:Er3+3+(167.99 eV)、Co2+2+(779.93 eV)以及Fe3+3+/Fe4+4+混合价态(710.12 eV/712.20 eV),同时检测到氧空位信号(531.28 eV)(图4b-e)。EPR测试在g=2.0047处的特征峰进一步验证了氧空位存在(图4f),这些缺陷结构有助于增强光吸收。元素定量分析显示实际成分为Er(18.09 at%)、Fe(15.63 at%)、Co(0.35 at%)和O(65.93 at%)(图3a),与设计配比基本一致。值得注意的是,纤维直径分布统计表明煅烧温度对尺寸的影响比保温时间更显著(图5)。

静电纺丝产业化设备佛山微迈科技-纳米纤维的TEM图像6
图3:ErFe₀.₉₅Co₀.₀₅O₃纳米纤维的TEM图像和元素分布 a.EDS元素分布图 b.高分辨率图像 c.选区电子衍射图 d.元素分布图 e.Co元素分布 f.Fe元素分布 g.Er元素分布 h.O元素分布
 
静电纺丝产业化设备佛山微迈科技-纳米纤维的 XPS 拟合数据7
图4:ErFe₀.₉₅Co₀.₀₅O₃纳米纤维的XPS拟合数据和EPR分析 a.XPS全谱 b.Er 4d c.Co 2p d.Fe 2p e.O 1s f.EPR谱
 
静电纺丝产业化设备佛山微迈科技-不同温度下煅烧的直径分布5
图5:不同温度下煅烧2小时的ErFe₀.₉₅Co₀.₀₅O₃纳米纤维的纤维直径分布 a.800℃ b.850℃ c.900℃ d.950℃ e.850℃下不同保温时间的纤维直径分布 f.1小时 g.1.5小时 h.2小时 i.2.5小时

3. ErFe0.950.95​Co0.050.05​O33​ 纳米纤维的激光抑制性能

材料在1064 nm和1540 nm双波段展现出卓越的激光吸收性能。反射光谱显示850℃处理的样品在两个目标波长反射率分别低至22.28%和33.72%(图6b),显著优于固相法样品(22.16%@1064nm,35.63%@1540nm)(图7)。这种性能提升主要源于三个机制:首先,纳米纤维的三维网络结构通过多次光散射延长了光程;其次,纤维的能级跃迁提供了本征吸收;第三,Co掺杂诱导的Fe3+3+/Fe4+4+混合价态和氧空位增强了电荷转移吸收。研究还发现纤维形貌对吸收峰形有重要影响——与固相法制备的块体材料相比,纳米纤维使1540 nm吸收峰明显展宽(图7a),这归因于表面效应和多重散射。热稳定性测试表明材料在高温下仍保持稳定,可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静电纺丝产业化设备佛山微迈科技-光谱反射率8
图6:不同煅烧温度下ErFe₀.₉₅Co₀.₀₅O₃样品的光谱反射率 a.不同温度下的反射光谱 b.1064 nm和1540 nm处的详细反射率
 
静电纺丝产业化设备佛山微迈科技-不同制备方法获得10
图7:不同制备方法得到的ErFe₀.₉₅Co₀.₀₅O₃样品的反射光谱对比 a.反射光谱对比 b.1064 nm和1540 nm处的详细反射率对比
 

综上所述,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静电纺丝法结合适当的热处理工艺制备了ErFe₀.₉₅Co₀.₀₅O₃纳米纤维,以调控材料的形貌。这些纤维独特的纳米尺度结构以及多根纤维形成的三维网络,提高了入射光的吸收效率,从而降低了材料在 1064 nm 和 1540 nm 波长处的反射率。本研究通过考察材料的微观形貌和光谱反射率,阐明了其在多波段激光抑制中的潜在应用。
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到,静电纺丝技术凭借制造高比表面积、可调控性形貌的纳米纤维,用来制备激光吸收材料,其实,该技术还可以广泛应用于研究制备电磁波屏蔽及吸收材料、军事防护服、柔性传感器等等。佛山微迈科技自主研发的静电纺丝生产线MN120,多针头下纺,搭载多模块智能操作系统以及精准控温控湿系统,1200mm大幅宽,可24小时不间断生产多材料复合型材料,是各类新型材料的研究制备乃至工业级量产首选。

静电纺丝设备生产线图7


文献来源;https://doi.org/10.1007/s10854-025-14990-x
引用来源:
[1]A. Lavrov, A.B. Utkin, R. Vilar, A. Fernandes, Application of lidar in ultraviolet, visible and infrared ranges for early forest fire detection. Appl. Phys. B: Lasers Opt. 76, 87–95 (2003)
[2]V. Molebny, G. Kamerman, O. Steinvall, Laser radar: from early history to new trends, Electro-Optical Remote Sensing, Photonic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IV, SPIE, pp. 9–38 (2010)
[3]T. Wendusu, T. Yoshida, N. Masui, Imanaka, Novel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inorganic red pigments based on calcium bismuth oxides. J. Adv. Ceram. 4, 39–45 (2015)
[4]M. Luo, X. Li, Z. Zhang, H. Ma, T. Du, X. Jiang, Z. Zhang, J. Yang, Tunable infrared detection, radiative cooling and infrared-laser compatible camouflage based on a multifunctional nanostructure with phase-change material. Nanomaterials (Basel) 12, 2261 (2022)
[5]Y. Xia, F. Zhao, Z. Cheng, Z. Li, B. Xu, Electrospinning preparation of hollow porous Sn0.84Sm0.08Sb0.08O2 micro/nano fibers and their multispectral compatible stealth properties. Ceram. Int. 48, 32226–32235 (2022)

相关文章

联系我们

  • 电话/微信:18520902353
  • 客服QQ:3597831168
  • 邮箱:info@wemaxnano.com
  • 地址: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塘头名创钢材仓储园B区二楼

联系客服二维码

纳米纤维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