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电话/微信:18520902353
- 客服QQ:3597831168
- 邮箱:info@wemaxnano.com
- 地址: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塘头名创钢材仓储园B区二楼
引言: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使得大规模、经济可靠的储能系统成为刚需[1]。钒液流电池(VRFBs)因高安全性和长寿命脱颖而出,但其核心部件离子传导膜(ICMs)存在质子传导与钒离子渗透平衡难题,限制了能量效率和容量保持率[2]。现有膜材料或质子电导率低,或孔结构难调控,难以满足高性能需求。共价有机框架(COFs)因其有序孔结构和质子传导优势而备受关注,但传统COFs形态在膜中作为分散相,性能受限[3]。因此,开发长程连续的COFs形态,以最大化其在离子传导膜中的性能,对于提升VRFBs的整体性能至关重要。
近日,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的贺高红教授、吴雪梅教授团队等人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期刊发布了题为“SCOF Hollow Fiber Constructing Ion Selective Conduction Nano-Pipeline Network for Vanadium Redox Flow Batteries”(构建SCOF 中空纤维的离子选择性纳米管道网络以提升钒液流电池性能)的最新研究成果。团队首次通过静电纺丝 - 溶剂热合成过程中单体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 - 扩散控制,制备了磺化共价有机框架(HF-SCOF)的中空纤维形态。经磺化聚苯并咪唑致密化后,复合膜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中表现出优异性能。在 200 mA cm⁻² 的高电流密度下,能量效率达到 81.9%,超过了目前报道的基于 COF 的膜的性能。
该研究通过静电纺丝 - 溶剂热合成策略开发了中空纤维 SCOF 形态,并将其作为连续离子传导纳米管道网络引入 SPBI 离子传导膜中,用于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TpPa 型磺化共价有机框架中空纤维在 PAN/Tp 静电纺纳米纤维模板中原位生长,由于单体 Tp 和 Pa-SO₃H 在水溶剂中的溶解和扩散差异,形成壳层和芯腔层厚度分别约为 100 nm 和 190 nm 的中空纤维形态。
连续的 HF-SCOF 中空纤维垫在复合膜中诱导出独特的纤维状长程和较大尺寸的亲水 - 疏水微相分离结构,通过形成连续的 H⁺/Vⁿ⁺离子选择性传导纳米管道网络,最大化了 COFs 的优势,该网络具有丰富的磺酸基团和沿壳层的质子化次级胺,以及芯腔层的水 / 酸吸收能力。与原始 SPBI 膜相比,HF-SCOF 纳米管道 ICM 的酸和水吸收分别为 4.2 倍和 1.9 倍。面积电阻为 0.10 Ω・cm²,钒离子渗透率为 4.5×10⁻⁹ cm²・s⁻¹,分别仅为 Nafion 212 的 27.0% 和 10.7%。因此,H⁺/Vⁿ⁺离子选择性达到 9.9×10⁹ mS・s・cm⁻³,是 Nafion 212 的 5.5 倍。
在 200 mA・cm⁻² 的高电流密度下,使用 HF-SCOF 纳米管道 ICM 的电池能量效率达到 81.9%,显著高于 Nafion 212(74.9%)和 SPBI(77.5%)。在 180 mA・cm⁻² 下,容量衰减率仅为每循环 0.13%,远低于 Nafion 212(每循环 0.37%)。1000 次充放电循环后,效率保持稳定,膜的化学结构仍完好无损。HF-SCOF 纳米管道 ICM 的 VRFB 性能优于文献中报道的大多数基于 COF 的 ICM。
综上所述,这项研究为高性能 VRFB 膜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制备 SCOF 中空纤维的策略,并验证了 SCOF 中空纤维作为离子传导膜中连续 H⁺/Vⁿ⁺离子选择性纳米管道网络的优势。
文献来源:https://doi.org/10.1002/aenm.202500523
引用来源:
[1]a) J. Duan, K. Wang, L. Teng, H. Liu, L. Xu, Q. Huang, Y. Li, M. Liu, H. Hu, X. Chen, J. Wang, W. Yan, W. Lyu, Y. Liao, ACS Nano 2024, 18, 29189;
[2]a) B. Pang, W. Chen, W. Yu, Y. Guo, X. Wu, X. Yan, F. Cui, S. Zhang, G. He, J. Mater. Chem. A 2024, 12, 15914;
[3]a) L. Huang, J. Yang, Y. Asakura, Q. Shuai, Y. Yamauchi, ACS Nano 2023, 17, 8918;
b) H. Ji, Y. Li, B. Su, W. Zhao, J. N. Kizhakkedathu, C. Zhao, Adv. Fiber Mater. 2023, 5, 1198;
c) C. Yang, K. Wang, W. Lyu, H. Liu, J. Li, Y. Wang, R. Jiang, J. Yuan, Y. Liao, Adv. Sci. 2024, 11, 2400626.
文献来源:https://doi.org/10.1002/aenm.202500523
联系客服二维码
纳米纤维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