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电话/微信:18520902353
- 客服QQ:3597831168
- 邮箱:info@wemaxnano.com
- 地址: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塘头名创钢材仓储园B区二楼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焦耳热高温热冲击(HTS)的两步法策略,用于快速制备碳布(CC)基氧化物纳米颗粒电极材料。首先通过焦耳热预处理激活碳布(PACC),再在1000℃下通过三次100 ms脉冲处理,使金属盐前驱体分解并在PACC表面原位生长氧化物纳米颗粒(如Co3O4)。所制备的PACC/Co3O4电极在0.2mA/cm²电流密度下展现出408mF/cm²的高比容量,200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84%,且组装的全固态超级电容器在弯曲状态下性能稳定。该方法可扩展至其他过渡金属氧化物(如MnOx),为高效、通用的超级电容器电极制备提供了绿色快捷的途径。
超级电容器需求:随着便携式电子设备和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对高功率密度、长循环寿命的柔性储能器件需求迫切。碳布(CC)因高导电性、柔韧性和低成本,成为理想电极基底,但传统激活和电活性材料负载方法(如湿化学法、常规退火)存在流程复杂、能耗高、时间长等问题。
超快焦耳热技术的优势:焦耳热技术可通过电流快速加热材料,在短时间内实现高温热冲击(HTS),促进前驱体分解和纳米颗粒生长,避免传统方法中纳米颗粒团聚和结构缺陷,同时保留碳布的机械柔韧性。
伪电容材料负载:过渡金属氧化物(如Co3O4)作为伪电容材料,理论比容量高,但需高效方法实现其在碳布上的均匀负载,以提升电极电化学性能。
焦耳热高温热冲击(HTS)两步法:该研究首先采用直接焦耳热对预处理碳布(CC)进行初步活化,接着利用HTS在极短时间内(200ms内升温至1000℃,每次脉冲100ms,共三次)合成过渡金属氧化物(TMO)纳米颗粒。这种方法通过精确控制焦耳热和HTS参数,有效调控了纳米颗粒的成核与生长过程,避免颗粒过度生长和团聚,保证其在碳布上均匀分散且与碳布紧密结合。同时,该方法实现了碳布的快速活化与纳米颗粒的原位生长,大大缩短了制备周期,传统方法通常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而该方法整个过程仅约10s。
利用瞬态非平衡合成:HTS过程中的瞬态高温创造了非平衡条件,使金属盐前驱体快速分解、成核并生长为TMO纳米颗粒。这种瞬态非平衡合成有效抑制了纳米颗粒的过度生长,保证了其与PACC纤维的紧密接触,不仅增强了材料的机械稳定性,还为电子传输提供了便捷通道,有利于提升超级电容器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
高性能电极材料:制备的PACC/Co3O4电极展现出卓越的电化学性能,在0.2mA/cm²的电流密度下,面积比容量高达408mF/cm²,在2mA/cm²时容量保持率达97%,经过20000次循环后,容量仍能保留初始值的84%,库仑效率保持在约94%,性能远超许多已报道的类似电极材料。将PACC/Co3O4电极组装成全固态超级电容器(ASSSC)后,在不同弯曲状态下都能保持稳定的电化学性能,满足可穿戴设备对储能器件的要求。
方法通用性:通过验证,该制备方法不仅适用于合成PACC/Co3O4电极,还能成功拓展到其他氧化物材料,如PACC/MnOx电极。该电极同样表现出高比容量(0.2mA/cm²下约456mF/cm²)和良好的倍率性能,为开发多种高性能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提供了可能。
绿色高效制备:整个制备过程操作简单,无需复杂设备和多步操作,减少了人为误差和制备成本。HTS过程中,高温持续时间短(每次脉冲100ms),大大降低了能源消耗,符合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大规模生产高性能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提供了可行的技术路径。
图1呈现了利用高温热冲击(HTS)技术在碳布(CC)上制备氧化物纳米颗粒(NPs)的两步法过程。第一步,使用商用CC进行混酸溶液处理,随后在空气中通过焦耳热进行初步活化,HTS 产生约 800°C 的高温,持续 3 个 100ms 脉冲,得到初步活化的碳布(PACC)。第二步,将含有金属盐前驱体(如Co(NO3)2)的溶液滴涂在 PACC 上,再次进行 HTS,温度迅速升至约 1000°C,同样持续 3 个 100ms 脉冲,使前驱体分解、成核并生长为氧化物 NPs,最终形成 PACC/TMO 复合材料。
图2.PACC/Co3O4电极的超快焦耳热合成。图2(a)为焦耳热加热CC的光学图像,展示了实验装置实现快速加热和产生超高温的过程。图2(b)呈现了不同尺寸的CC在焦耳热过程中的温度曲线,随着CC长度增加,达到1000°C目标温度所需的电功率增大。图2(c)为HTS过程中合成PACC/Co3O4的编程脉冲。图2(d-f)为PACC/Co3O4复合材料不同放大倍数下的形貌和结构,图中展示出Co3O4纳米颗粒均匀地覆盖在PACC纤维表面,尺寸范围从几十到几百纳米,部分纳米颗粒表面有褶皱。图2(g-i)展示了不同Co3O4纳米颗粒负载量的PACC纤维,随着Co2+浓度增加,纳米颗粒的尺寸和数量逐渐增大。
图3.PACC/Co3O4电极的结构表征。图3(a-b)为Co3O4纳米颗粒的TEM图像,显示其具有介孔结构,边缘超薄,这种结构有利于提高材料表面的电化学利用率。图3(c)的HR-TEM图像,突出了Co3O4的(311)平面,晶格条纹间距为2.44Å,与标准Co3O4的(311)晶面相对应。图3(d)为PACC/Co3O4复合材料的X射线衍射(XRD)图谱,与标准Co3O4图谱(#42-1467)匹配良好,进一步证实了Co3O4的晶体结构。图3(e-f)分别为Co 2p和O 1s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光谱,Co 2p峰分为两组(Co2+和Co3+物种)并伴有两个弱卫星峰,O 1s光谱中,529.97eV处的峰对应金属-氧键Co-O,531.60eV和532.95eV分别对应缺陷O和表面吸附O,表明材料表面存在多种氧物种。图3(g)为单个介孔Co3O4纳米颗粒的HR-TEM图像和EDS元素映射,显示出Co和O在颗粒和原子尺度上均匀分布。
图4.PACC/Co3O4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图4(a)为不同扫描速率下的循环伏安(CV)曲线,在0-0.6V电压窗口内,随着扫描速率从5mV/s增加到100mV/s,曲线形状基本保持不变,且呈现出明显的氧化还原峰,表明存在可逆的法拉第反应,电极具有良好的电化学可逆性。图4(b)为不同电流密度下的恒电流充放电(GCD)曲线,曲线呈现非线性,进一步证实了电极的法拉第赝电容特性。图4(c)展示了面积比容量与电流密度的关系,在0.2mA/cm²电流密度下,面积比容量高达408mF/cm²,当电流密度增加到10mA/cm²时,比容量仍保持在326mF/cm²(80%),显示出良好的倍率性能。图4(d)为Nyquist图和等效电路模型,等效电路中的串联电阻Rs代表系统的溶液电阻,法拉第电荷转移电阻Rct由中高频区的半圆直径表示,PACC/Co3O4电极的Rs和Rct值分别为1.45Ω和1.15Ω,较低的电阻值表明活性Co3O4纳米颗粒与导电PACC骨架接触紧密。图4(e)为在10mA/cm²电流密度下的长期循环性能,经过20000次循环后,比容量保留了初始值的84%(274mF/cm²),库仑效率在整个充放电循环中保持在约94%,表明电极具有较高的电荷转移效率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图5.焦耳热HTS方法的通用性。图5(a)展示了MnOx纳米颗粒在PACC纤维上的形貌,MnOx纳米颗粒均匀分布在PACC纤维表面。图5(b)为PACC/MnOx的XRD图谱,尽管存在碳基底的强峰,但仍可观察到对应Mn2O3(#41-1442)和Mn3O4(#24-0734)的衍射峰,表明两种锰氧化物相共存。图5(c)为PACC/MnOx电极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的GCD曲线,根据曲线计算得到在0.2mA/cm²电流密度下的最大面积比容量约为456mF/cm²。图5(d)展示了PACC/MnOx的面积比容量与电流密度的关系,当电流密度从0.2mA/cm²增加到2.0mA/cm²时,比容量保持在325mF/cm²(71%),显示出较高的比容量和良好的倍率性能。
该研究首次将焦耳热HTS技术用于碳布基电极的两步法制备,成功地展示了通过创新的焦耳热高温热冲击技术在10秒内实现纳米颗粒的原位生长和碳布的协同激活,利用瞬态高温脉冲抑制纳米颗粒团聚,形成高活性多孔结构,提升电化学利用率。通过这一方法制备的PACC/Co3O4电极在三电极体系1M KOH电解液中表现出色。CV曲线呈现明显氧化还原峰,不同扫描速率下曲线形状稳定,显示良好电化学可逆性;GCD曲线非线性,0.2mA/cm²下比容量达408mF/cm²,10mA/cm²时仍保持80%,倍率性能优异;EIS测试中,Rs和Rct值低,表明电荷传输快;200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84%,库仑效率约94%,循环稳定性高,全固态器件展现良好柔性,适用于可穿戴设备的超级电容器。此外,该方法可扩展至MnOx等其他氧化物,探索更多金属氧化物(如NiO、Fe3O4)和碳基材料(石墨烯、碳纳米管)的复合体系,优化电极性能。为碳基复合材料的快速合成提供普适性策略。结合柔性基底和固态电解质,可开发高能量密度的可穿戴超级电容器,推动其在物联网、柔性电子等领域的应用。
联系客服二维码
纳米纤维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