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纺丝纤维的力学性能调控策略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过程,以下是对其较为详细的介绍:
-
聚合物特性
- 分子量:高分子量的聚合物分子链较长,分子间的缠结程度高,在拉伸等外力作用下,能够承受更大的应力,从而使纤维具有更高的强度和韧性。例如,高分子量的聚乳酸(PLA)制成的静电纺丝纤维比低分子量的 PLA 纤维力学性能更好。
- 结晶度:结晶度高的聚合物,分子链排列紧密有序,分子间作用力强,纤维的硬度、刚度和拉伸强度等力学性能会得到提升。如聚乙烯(PE)具有较高的结晶度,其静电纺丝纤维的力学性能优于结晶度较低的聚合物纤维。
-
添加纳米填料
- 碳纳米管:碳纳米管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高长径比,添加到聚合物中后,能与聚合物分子链形成较强的界面相互作用,起到增强增韧的效果。在聚苯乙烯(PS)中添加少量碳纳米管制成的静电纺丝纤维,其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都有显著提高。
- 纳米二氧化硅:纳米二氧化硅表面存在大量的羟基等活性基团,能与聚合物分子发生物理或化学作用,均匀分散在聚合物基体中,可提高纤维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等。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中添加纳米二氧化硅,可使静电纺丝纤维的硬度和耐磨性增强。
-
电压与距离
- 电压:适当提高电压,可增加电场力,使聚合物溶液射流受到更大的拉伸作用,纤维直径更均匀,取向度更高,力学性能得到提升。但电压过高会导致射流不稳定,出现分叉等现象,影响纤维质量。
- 接收距离:接收距离影响纤维在空气中的飞行时间和拉伸程度。合适的接收距离能使纤维充分拉伸,分子链取向排列,提高纤维的力学性能。距离过短,纤维拉伸不充分;距离过长,纤维可能会过度断裂或堆积不均匀。
-
流量与速度
- 溶液流量:流量较小时,形成的纤维较细,比表面积大,但可能存在纤维不连续等问题;流量过大,纤维直径变粗,可能会导致纤维堆积不均匀,影响力学性能。需要找到合适的流量,使纤维具有良好的形态和力学性能。
- 接收装置速度:接收装置速度决定了纤维的收集方式和堆积形态。较快的接收速度可以使纤维在收集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取向,提高纤维的力学性能。当接收速度与射流速度匹配时,能得到排列整齐、力学性能较好的纤维。
-
热处理
- 结晶完善:对于一些半结晶性聚合物纤维,热处理可以使分子链在热能作用下进一步排列规整,完善结晶结构,增加结晶度,从而提高纤维的力学性能。如对聚丙烯(PP)静电纺丝纤维进行热处理,其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会明显提高。
- 消除内应力:静电纺丝过程中纤维内部可能会产生内应力,热处理可以使分子链段运动,消除内应力,使纤维结构更加稳定,力学性能得到改善。
-
化学交联
- 交联剂作用:通过添加化学交联剂,如戊二醛、环氧树脂等,使聚合物分子链之间形成共价键交联结构。这种交联结构限制了分子链的相对运动,使纤维的强度、硬度和耐热性等力学性能显著提高。
- 交联程度控制:交联程度过高可能会使纤维变得脆硬,降低韧性;交联程度过低,力学性能提升不明显。需要通过控制交联剂的用量、反应时间和温度等因素,实现合适的交联程度,以获得最佳的力学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