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静电纺丝设备制备核壳聚乙烯醇(PVA)基静电纺丝微纤维用于药物输送

  • 发布时间:2024.11.13
  • 作者:

一、研究背景

电纺丝(ES)是一种生产无纺纳米纤维垫或膜的简单技术,也是一种实用且适应性强的技术,可生产直径从纳米到微米的连续聚合物纤维。此外,这种方法用途广泛,可以封装多种药物,从而调节药物的释放曲线。该方法的其他优点还包括无需升温,且最终产品不含任何残留溶剂。

据报道,ES 中含有 200 多种聚合物。天然聚合物(胶原蛋白、壳聚糖、明胶、透明质酸、蚕丝纤维素等)和合成物(聚己内酯、聚乳酸、聚乙醇酸、上述物质的共聚物等)已被电纺成纳米纤维,形成了生物医学应用的潜在支架。电纺纳米纤维具有许多显著特性,包括但不限于直径小、表面积大、均匀性好、物理和化学性质独特以及柔韧。

典型的 ES 配置(单轴电纺丝,U-ES)由四个基本要素组成:容纳聚合物溶液(或熔体)的毛细管、喷丝板或喷嘴、收集器和高压源。将聚合物溶液置于高压下(通常为 10 30 千伏),液滴表面就会产生电荷。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强,溶液的半球形表面在毛细管顶端拉长,最终形成一个锥形结构,称为泰勒锥。一旦电压进一步升高,带电射流就会从泰勒锥中喷出,流向收集器。随着射流的流动,溶剂蒸发,在收集器上留下随机排列的干聚合物纤维

关于电纺纱工艺参数如何影响纤维形态直至获得均匀纤维的问题,已经进行了许多研究。对不同材料的电纺工艺主要参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将其分为溶液参数(溶液浓度、溶剂和溶剂组合)、工艺参数(电位差、针和收集器之间的距离、针直径和溶液流量)和环境参数(温度和相对湿度)。值得一提的是,所有参数都会影响纳米纤维的形态,而且在电纺丝过程中没有一个参数是独立起作用的,因此必须优化不同的参数,才能设计出具有所需结构和性能的纳米纤维毡。

给药系统的主要目的是根据所治疗的病症,在预定的时间内精确给药。相关研究已经进行了数十年,市场上的给药系统形式各异,并具有治疗多种疾病的机制。尽管可以通过 U-ES 方法用聚合物溶液和模型药物制备药物负载纳米纤维膜,但这种混合膜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初始猝发释放的问题,这对于持续给药并不理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必要对膜进行后处理,如交联或化学修饰。然而,这些类型的后处理会导致毒性和生物相容性下降。此外,在薄纤维结构中加入生物活性分子或药物仍然具有挑战性,因为这不应该对膜的特性或药物活性产生负面影响。可以通过改变纤维直径、孔隙率和药物结合机制来调节药物释放率。

静电纺丝:封装和释放程序方案

1.封装和释放程序方案

 

在本研究中,牛血清白蛋白(BSA)被用作药物释放研究的模型蛋白质。牛血清白蛋白是一种广泛且常用于药物释放研究的蛋白质。它的特性,如纯度高、水溶性好、价格低廉、易于获得等,使其成为药物释放模型蛋白质的首选

虽然有些天然聚合物与原生组织中的细胞外基质蛋白相似,但与合成聚合物相比,大多数天然聚合物的机械性能较差,稳定性较低,降解速度较快。此外,从动物来源提取的天然聚合物分子结构中含有不受欢迎的生物物质,污染风险很高。因此,合成聚合物是生物医学应用的理想替代品。人们经常开发混合聚合物网络,将天然材料的生物活性特性与合成聚合物的物理属性相结合。这种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定制生物材料的机械和生物降解特性,提供与生理和生物功能相关的特性。

本研究使用的主要材料是聚乙烯醇(PVA),这是一种生物相容性和可生物降解的合成聚合物(图 2a),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医疗领域,包括用作控制药物释放的载体。由于将 PVA 与药物结合在一起,它可以在治疗过程中将治疗剂量维持在特定部位,从而避免出现峰值(即释放动力学中的 爆发)。

静电纺丝:聚合物的化学结构

2.聚合物的化学结构:(a) PVA(b) PLA (c) PCL

 

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设计基于 PVA 的电纺丝药物控释膜。制造 PVA 纤维膜的方法是单轴电纺丝,并通过同轴电纺丝在 PVA 纤维上涂覆其他合成聚合物。这种涂层或外壳的存在与否及其特性决定了药物释放动力学。

如果 PVA 基超细纤维没有外壳结构,就没有封闭屏障,药物就会过快释放。由于其目的是容纳药物,并逐渐或以受控的速度释放药物,因此有必要采用一种结构将药物包围并限制在核心部分。涂层的结构及其降解程度可控制活性成分的释放。聚乳酸(PLA)和聚ε-己内酯(PCL)被用作 C-ES 膜的涂层聚合物。

聚(乳酸)(图 2b)在体内会发生水解降解,变成乳酸单体,可以从组织中代谢排出。这种聚合物多年来一直被用作可吸收手术缝合线的材料,其安全性和生物相容性已得到证实[39,40,41]

聚(ε-己内酯)(图 2c)是一种疏水性聚合物,可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降解缓慢,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生物医学用途。

在没有涂层的情况下,它可望获得早期释放;在聚(L-乳酸)(PLLA)上涂层,可获得中期释放;在聚己内酯(PCL)上涂层,由于其半结晶性质,可获得晚期释放。

 

二、摘要

本研究开发了用于控制药物释放的电纺丝膜。研究人员采用不同的涂层结构生产了单轴聚乙烯醇(PVA)纤维和以 PVA 为核心、聚(L-乳酸)(PLLA)和聚己内酯(PCL)为涂层的同轴纤维。此外,还研究了制造纤维的最佳条件,并分析了纤维形态与电纺丝参数的函数关系。特别关注了同轴纤维的纤维表面形态,获得了多孔和无孔涂层。牛血清白蛋白(BSA)被用作药物释放研究的模型蛋白质,不出所料,未涂层纤维的释放动力学最快。有涂层的纤维获得了不同的释放速率,这使得这种药物释放系统可以根据释放时间的要求适用于不同的应用。

 

三、结论

所得出的结论可根据电纺丝技术、电纺丝技术对微细纤维的分析以及同轴微细纤维中包裹的 BSA 的释放结果进行分类。

根据聚合物样品、电纺丝技术、材料和条件的不同,已经开发出了不同的电纺丝方法,并生产出了各种各样的样品。一方面,通过电纺丝获得了细长、光滑、均匀的 PVA 微纤维,平均纤维尺寸约为 0.30 μm。另一方面,通过电纺丝获得了较粗、粗糙、多孔和不太均匀的同轴微纤维,这些微纤维带有 PLLA 涂层和 PVA 内核,纤维尺寸在 0.50 μm 2.50 μm 之间,主要取决于涂层聚合物的浓度、针尖与金属集电极之间的距离和施加的电压。此外,还制造了 PCL 涂层和 U-ES PVA 芯微细纤维。

通过基于蛋白质 BSA 的模型对药物释放系统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所有负载 BSA 的超细纤维样品都能顺利释放药物,没有出现猝发释放现象。从释放动力学来看,PVA 微纤维在更短的时间内释放出更多的药物。在同轴纤维的释放过程中,浓度较高的 PLLA 涂层在简单的氯仿溶剂中首先释放,浓度较低的 PLLA 涂层在与 DMF 混合溶剂中第二释放,PCL 涂层第三释放。这些结果分别归因于第一个样品的非聚合物涂层、微纤维表面的粗糙度和多孔性以及 PCL 的半结晶性质。

相关文章

联系我们

  • 电话/微信:18520902353
  • 客服QQ:3597831168
  • 邮箱:info@wemaxnano.com
  • 地址: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塘头名创钢材仓储园B区二楼

联系客服二维码

纳米纤维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