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全固态锂电池的致密Li7La3Zr2O12薄膜的超快烧结技术

  • 发布时间:2024.12.25
  • 作者:
图片1

近日,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化学与应用生物科学系相关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Ultrafast Sintering of Dense Li7La3Zr2O12 Membranes for Li Metal All-Solid-State Batteries”的论文,通过快速焦耳加热技术成功合成了厚度小于50微米的用于全固态锂电池的致密Li7La3Zr2O12LLZO)薄膜,该薄膜具有5.08g·cm−3的高密度,并呈现出相纯立方LLZO结构,其抗弯强度达到139兆帕,具有卓越的电化学循环稳定性,为迅速转向开发全固态锂电池提供巨大的动力。

研究背景

1、 传统液态电解质电池的局限性:传统的液态电解质电池具有能量密度、循环寿命短等缺点,目前,电池研究领域正迅速转向开发基于Li7La3Zr2O12LLZO)的固态锂金属电池(SSE),这种固态电解质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长的循环寿命,同时还具有安全、不易燃、耐高温的储能特点。

2、 目前UFS方法生制作LLZO-SSE的缺陷:目前使用UFS方法生产纯度高、完全致密且自立的LLZO SSE仅能生产毫米级颗粒,远远无法满足厚度小于100微米的LLZO商用电池要求。

【研究方法】

1、 快速焦耳热技术制备LLZO-SSE自立致密膜:使用快速焦耳热方法进行了一系列不同烧结时间和温度(分别为15-105秒和1100-1300°C)的实验,在1200℃以下、烧结时间少于45秒时,可获得高多孔性LLZO膜;而超过1200℃、烧结时间超过80秒则会导致膜的过度致密化和熔化,最终得到在1200°C下烧结45秒的LLZO-SSE膜具有5.08g·cm3的高密度(理论密度的99%,理论值为5.1 g·cm3),并呈现出相纯立方LLZO结构,其抗弯强度达到139兆帕。

2、 多层次材料表征手段:使用原位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SXRD)和热重分析-质谱(TGA-MS)等材料表征技术,分析LLZO膜在烧结过程中的化学和结构演变。

3、 卓越的电化学循环稳定性: LLZO膜在锂/LLZO/Li对称电池配置中表现出高达12.5 mA cm²的临界电流密度,这意味着在较高电流下仍能保持良好的导电性。同时,在1 mA cm²的电流密度下,LLZO膜能够保持250个周期的优越循环稳定性,表明其在长时间使用中的可靠性。该膜在1 mAh cm²的面积容量限制下,仍能维持良好的性能,适合实际应用需求。

【图文解释】

electrospinning Temperature profiles and SXRD plots of ultrafast sintering of LLZO film, and SEM top view and cross-section of LLZO film

1. LLZO膜超快烧结的温度曲线和SXRD图,及LLZO膜的SEM顶视图和截面图

图像表明,在1200℃以下、烧结时间少于45秒时,可获得高多孔性LLZO膜;而超过1200℃、烧结时间超过80秒则会导致膜的过度致密化和熔化。XRD和SEM证实,在1200℃烧结45秒可得到密度达到5.08 g cm-3的纯相立方LLZO膜,且其抗弯强度高达139 MPa。

 

electrospinning SXRD and TGA-MS plots of the film heat-treated in an inert atmosphere

2膜在惰性气氛下热处理的SXRD图及TGA-MS图

图像表明,在温度升高至1000℃的过程中,LLZO膜释放出水分和CO2SXRD结果表明,水分和CO2的释放伴随着LiOH的形成,推测LiOH在浆料制备过程中与水进行反应从而生成。温度升高至300℃时,LiOH开始去质子化,而350℃时,La2(OH)2(CO3)2分解为La2O2CO3、水和CO2TGA数据显示,350-500℃间有约7 wt.%的质量损失,表明LLZO膜中存在大量La2(OH)2(CO3)2。进一步分析表明,650℃时,La2O2CO3分解为La2O3CO2 

 

electrospinning  Surfac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alysis of LLZO film after rapid Joule heating

3快速焦耳热后LLZO膜的表面化学成分分析图

XPS分析表明,LLZO膜表面主要包含C─C、C═O、O═C─O等化学键态,表明表面存在无定型碳(Cadv)及其相关成分,这主要来自LLZO表面与合成箱中挥发性有机物的相互作用。通过分析Li、La、Zr、C等元素的峰位,得到与LLZO的化学计量一致的元素比,进一步确认了LLZO表面的化学成分。随着溅射深度的增加,Li2O和Cadv的比例逐渐减小,而LLZO结构的贡献占主导地位。在约6 nm的表面层内,Li2O和Cadv是主要成分,而深层则以LLZO为主,这与超快烧结过程中的固态反应和Li2CO3与水分、CO2反应形成LZO和Li2O的过程一致。为了消除Li2O污染层,对LLZO膜进行了后热处理,在充满氩气的手套箱中进行900°C处理10分钟。XPS结果表明,后热处理显著减少了表面Li2O的数量,并促进了Li2O与LZO之间的固态反应,形成了纯净的LLZO膜。

 

electrospinning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LiLLZOLi symmetric cell at 75°C

475°C下Li/LLZO/Li对称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EIS测量图像表明,界面电阻达到45.3 Ω·cm2,与基于LLZO颗粒的Li/LLZO/Li对称电池测量结果相当。相较于未经过后热处理步骤的LLZO膜,经过后热处理的LLZO膜在电池中的界面电阻显著降低。通过在75°C下对Li/LLZO/Li对称电池进行恒流循环实验测定了LLZO膜的CCD。实验结果显示,该膜的CCD高达12.5 mA·cm-2,在电流密度低于3 mA·cm-2时,电池的极化较小。在1 mA·cm-2的电流密度下,LLZO膜的循环稳定性超过250小时,电池的电压极化保持在约5 mV。此外,在较高电流密度(1.5 mA·cm-2)下,电池也表现出超过40个周期的稳定性。

 

electrospinning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LiLLZOPyr-IHF full cell

5. 锂/LLZO/Pyr-IHF全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图像表明,LLZO膜在混合型全电池配置中的电化学性能也十分优越。在电池的电压曲线和循环性能测试中,初始放电和充电容量分别为173 mAh·g-1和114 mAh·g-1,初始库仑效率达到151.7%。经过3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高达80%,表明该电池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通过EIS测量,电池的电阻在1000次循环后依然保持稳定。

【总结展望】

本研究采用快速焦耳热技术成功制备了致密且结构自立的45微米厚LLZO膜。通过一系列地调整烧结时间(15-105秒)和温度(1100-1300°C),发现1200°C下烧结45秒可获得机械稳定、相纯的LLZO膜,密度达到5.08 g/cm3,接近理论值的99%。这些膜表现出优异的机械强度,其抗弯强度达到139兆帕。对经过后热处理的LLZO膜进行电化学性能评估,发现其在Au/LLZO/Au对称电池中的锂离子电导率为0.55 mS·cm-1,表现出12.5 mA·cm-2的高CCD,以及在1 mA·cm-2下超过250小时的循环稳定性和在75°C下1 mAh·cm-2的极限容量。在全电池配置中展现出卓越的电化学循环稳定性,300次循环后仍保持94 mAh·g-1容量。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vs.202412370

相关文章

联系我们

  • 电话/微信:18520902353
  • 客服QQ:3597831168
  • 邮箱:info@wemaxnano.com
  • 地址: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塘头名创钢材仓储园B区二楼

联系客服二维码

纳米纤维及其应用